智慧娄底规划(2016-2020年)

  • 发布时间:2016-07-13 16:56
  • 保护视力色:
  • 收藏

 

 

 

 

智慧娄底规划(2016-2020)

——娄底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

“十 三 五” 规 划

 

 

 

 

 

 

 

 

 

 

 

 

 

二○一六年六月

 


 

 

一、智慧娄底建设的背景· 2

(一)智慧城市发展现状与趋势· 2

(二)智慧娄底建设的基础· 3

(三)共性问题与发展趋势· 8

二、智慧娄底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12

(一)指导思想· 12

(二)基本原则· 13

三、智慧娄底的建设思路与发展目标· 14

(一)建设思路· 14

(二)基本架构· 15

(三)发展目标· 17

四、智慧娄底的建设内容· 21

(一)夯实智慧娄底建设的信息基础设施· 21

(二)培育智慧型产业,形成娄底国民经济新的增长极· 22

(三)推动两化深度融合,构建智能协同制造产业体系· 23

(四)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实现农业智慧化· 24

(五)推进商贸流通建设,实现商务与物流智慧化· 25

(六)发展智慧政务,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 25

(七)推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构建智慧惠民服务体系· 26

(八)强化安全可控、运维高效、制度标准健全的支撑体系建设· 27

五、智慧娄底的重点工程· 27

(一)  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27

(二)  培育与发展新兴信息产业· 28

(三)加速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28

(四)推进现代农业信息化进程· 30

(五)建设智慧电子商务与物流· 30

(六)构建智慧城市管理与电子政务体系· 31

(七)推进惠民服务智慧化进程· 31

(八)建设自主可控安全工程与高效运维服务体系· 32

六、智慧娄底建设的保障措施· 33

(一)组织领导保障· 33

(二)建设资金保障· 33

(三)关键技术保障· 33

(四)市场培育保障· 33

(五)人力资源保障· 34

(六)安全策略保障· 34

(七)运行维护保障· 34

(八)激励机制保障· 35

七、附件:重点工程专栏· 35

专栏1  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36

专栏2  信息产业发展壮大工程· 38

专栏3  重点行业产业两化深度融合优先推进工程· 41

专栏4  智慧农业打造工程· 42

专栏5  电商与物流智慧化提升工程· 44

专栏6  智慧城市管理与电子政务提升工程· 45

专栏7  智慧化惠民服务应用体系建设工程· 51

专栏8  信息系统安全防控工程· 55

 


智慧娄底规划(2016-2020)

——娄底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 三 五” 规 划

 

“智慧娄底”建设在国家信息化发展总体战略部署下,立足经济发展新常态,依据“互联网+”思维开拓创新,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与解决娄底社会经济发展路径问题。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与完善智慧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产业、商务、政务、民生、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等领域信息化应用体系向云端迁移;积极培育大数据应用产业生态体系,促进大数据有序开放、互惠交易、跨界共享、融合应用;顺应国家“互联网+”行动战略,将互联网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紧密融合,推动行业领域业态模式创新;推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改造与升级传统产业中的应用,在促进两化深度融合中孵化出新兴信息服务产业,使之成为支撑其他产业发展的通用技术产业。

“十三五”是娄底未来发展的新起点,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实现“科学发展,加速赶超”总战略的关键时期。依据国家信息化发展总体战略部署,科学规划,前瞻布局,全面加强信息化建设,将娄底建设成为“湘中智慧经济高地、长株潭智慧区域重要拓展极、国家级大数据基地拓展承接区与异地容灾核心区”。根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娄底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等,制定本规划。

一、智慧娄底建设的背景

(一)智慧城市发展现状与趋势

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智慧城市理念2010年被提出后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推进。美国、欧盟、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先后启动了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我国20131月首批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确定;2014年智慧城市建设正式引入我国2014-2020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未来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建设思路。

整体上,2011-2015五年期间,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在智慧基础设施、智慧服务、智慧民生、智慧管理、智慧产业等多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暴露出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盲目重复建设等突出问题。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IT术迅速发展,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国制造2025” 等纲领性文件适时发布,必将推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内容的丰富与升级。未来,智慧城市将向智慧区域深度演进,逐步打破智慧城市之间的“信息孤岛”与“系统割据”状态,建设整体统一的、良性发展的智慧区域系统。娄底地处湖南地理几何中心,通过沪昆干线向东梯次融入长株潭、长三角经济区,向西逐级对接国家西部大开发怀化、贵阳核心区,通过洛湛干线向南贯通湘南、华南经济圈,向北衔接环洞庭湖和长江中游经济带,具备将娄底建设成为“湘中智慧经济高地、长株潭智慧区域重要拓展极、国家级大数据基地拓展承接区与异地容灾核心区”的区位优势。

(二)智慧娄底建设的基础

1、信息化基础设施

十二五期间,新建移动网络基站7864座以上,无线宽带网络覆盖达99%。在宽带与传输网建设方面,新增了宽带端口34.9万个以上,基本实现城市光纤到户,城市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达到50Mbps,基本实现农村宽带进乡入村,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基本达到8~12Mbps。总体上,城乡光纤网络覆盖率达95%,广播电视网络基本覆盖了城镇与行政村,城市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覆盖率达100%,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42万户以上,互联网宽带用户达48万户以上。

在“三网融合”方面,全市IPTV平台已形成2个区域中心+5POP节点的规模;在“WiFi”热点建设方面,娄星区率先完成“无线WiFi”城市免费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现了9个公园和广场、269个公交站台、成熟的居民小区、公交车和出租车等公共场所的全覆盖。广电新媒体“无限娄底”客户端民生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项目完成了一期工程建设,注册用户达3万多户;有线电视网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推出了有线电视智能机顶盒业务。

数字娄底基础地理空间框架正式投入使用,实现了天地图娄底与国家天地图的对接;“天网工程”建设基本完成,新建指挥监控中心9个以上、视频监控摄像点8000个以上,初步实现了市、县两级平台联动和视频智能应用,各项指标跃居全省前列;娄星区率先整合视频监控平台,以实现城乡电子监控的一体化管理,建设了“平安乡镇”,无缝对接了“天网工程”。

2、农林水畜牧业信息化

娄底农业视频会议暨应急指挥分系统、服务于农机企业及提供农机社会化服务的网络平台已全面建成并投入应用,“数字乡村”初步建成,依托“网上供销社”,实现了涉农政策网上咨询、日常事务网上办理;建成了覆盖全市6个县市区的较为完备的林业主体数据库,并及时并入全省林业信息网;建成了覆盖全市水利系统的水利信息骨干网络和水利综合数据库、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管理与共享系统、水利政务信息系统等;建立了信息化示范养殖场、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实现了动物源性食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全程实时监管和重大动物疫情及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快速追踪。总体上,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管理信息化整体水平分别达12%20%50%60%,互联网宽带村村通以及乡镇农口站所接入率达90%,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90%

3、工业信息化

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了传统产业。钢铁、有色冶金、电力等行业企业实现了生产过程智能控制和ERP企业管理,尤其华菱涟钢的生产工艺现代化、操作自动化、管理精益化水平已位列国内钢铁行业前列。煤炭采掘行业以县级行政区域为整体构建了统一监控系统,实现了生产、管理和安全的集成化监控。农机行业以农友集团为示范,在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                                         

煤机行业以湖南煤矿机械有限公司为示范,实施了薄煤层综采成套设备信息化改造升级工程,提升了薄煤层开采的安全性和高效性。工程机械行业以三一中兴液压公司为示范,实施了企业资源规划系统(SAP)为核心的运营平台建设,支撑了企业从研发至服务的核心价值链及其流程再造。

建材行业以冷水江鑫达公司为示范,建成了国际先进水平的原料破碎系统、全自动高精度的配料系统、全自动压机成型系统、节能环保绿色高效的窑炉烧成系统。化工行业以湖南宜化为示范,采用集散控制系统(DCS)替代传统的操作模式,提高了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实现了节能降耗、增强了产品市场竞争力。特种电子陶瓷行业以鑫星电陶为示范,建成了中高端电陶产品生产过程智能化控制系统。总体上,仅2015年全市规模企业信息化投入已达4.64亿元以上,增长率超过2.2%

4、信息产业基础与服务业信息化

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稳步上升。“十二五”期末,信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到30

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成效显著。金融行业上线了一系列金融业务信息系统,有效提升了行业的信息化水平。电商行业发展迅猛,以娄底域名付费注册知名电商平台的企业已达3000余家,在淘宝网上注册经营的网店超过2万余家。本地电商平台发展势头良好,在娄商网注册的本土企业达1600余家。首创的农村移动电子商务建设“娄底模式”已成为农村移动电子商务建设的典范。

物流企业不断壮大,新合作湘中、诚通等大型物流园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园区规模分别达24001650余亩,投资规模分别在6540亿元上下,配套的信息化设施建设将陆续跟进。

在旅游信息化服务方面,升级了娄底旅游网,新增了“智慧旅游”服务项目;实现了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审批和旅游饭店星级评定网上办理;实现了旅游咨询、景区优惠、精品线路等信息每日不定期发布;启动了娄底智慧旅游平台、重点景区3D全景虚拟景区旅游系统建设;实施了景区门票业务信息化管理试点;推进了旅游行业管理软件的普及使用;制定了旅游行业电子商务发展规划,推进了智慧旅游进程。

专业信息服务、网络增值服务、咨询中介服务经营企业60余家,软硬件产品营销售后服务经营企业达260余家,年销售额约3.9亿元。移动互联网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中盾保全公司的“学安宝”移动智能教育服务平台、正好网络科技的网络服务和交流平台、湖南友诚的“捷迅安”舆情分析系统、国联信息公司的移动端网站开发服务等产品与服务。

5、政务与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

电子政务基础设施进一步强化,电子政务网络的覆盖率达100%、网站资源整合深度推进、网上政务服务有序开展,市县两级加速推进了网上政务服务和电子监察系统应用。

在线政务办理日益增多、部门业务数据库建设日益完善、监管执法领域重点信息管理系统整合有效推进、实时在线监控和移动执法日益普及、安防联动指挥系统投入使用、公路可视化综合管控系统和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已经建成。

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机构业务信息化进一步加强,实现了社会保险经办服务的多险种跨区域可接续;全市已发行社会保障卡220万张,基本实现了参保人群全覆盖,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建设正稳步推进。

建立了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村级直报系统、以及中心城区网格化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了全市卫生信息数据中心,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80%。街道、社区、乡镇、定点医疗机构和零售店宽带接入率达90%以上;建立了以乡镇卫生院为主导,县级业务管理平台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卫生信息化系统;建立了门诊医师、住院医师、一体化村医等三大全科医师工作站;实现了基本医疗、新农合与公共卫生三位一体。

完成了市本级房屋登记和交易数据的标准化和系统改造工作,基本实现了与省级系统的互连互通。开发建设了居民家庭状况核对系统,参与建立了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从内部整合了己有民政业务系统的数据资源,从外部整合了部门之间的数据资源。

全力推进了“三通两平台”教育系统工程建设,全娄底60%以上的学校接入了互联网,实现了高中100%,初中63%,小学17%的学校“班班通”。完成了“四馆一中心”文化项目数字化建设。

(三)共性问题与发展趋势

1、共性问题

尽管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仍在一些有待解决的共性问题。

信息化的重要性和意义仍未得到普遍认同。行动取决于意识,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对信息化的认识水平决定着信息化的建设层次。目前,大部分领导层已经开始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业务部门与公众也积极参与、出谋划策。尽管如此,但依旧有些部门在信息化推动上表现不积极,从而使得业务处理、管理手段依旧采用传统方式,效率低下;在娄底乡镇,特别是偏远的农村,由于经济发展的差距,对信息化的需求不是很迫切,基层部门普遍把信息化建设工作当作行政任务来完成,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信息化应用效果不理想。

信息化应用距离全面支撑业务运营仍有很大差距。信息化首先在局部和部门内部开展,被称之为“点上的应用”。随着网络的发展,逐步建立各种业务信息系统,即“线上的应用”。其后,为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工作协同,开始建立“面”上的应用。随着各个层面应用的完善,产生了使业务得到立“体”化支撑的愿景。经过“十二五”信息化建设,娄底从“点”到“线”的过程已基本完成,连“线”成“面”的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十三五”期间,应该继续深入完善,为实施从“面”到“体”的飞跃奠定坚实基础。

信息化建设的动力仍然主要来自行政指令和技术驱动层面而非业务、市场和战略驱动并举。娄底不少业务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在上级部门的统一规划之下开展的,执行行政命令的意味较浓,而信息化发展模式也还是技术驱动,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IT技术厂商和通信营运商的支持。尽管如此,但一些部门已开始结合自身业务需求,积极主动开展了信息化建设,体现了信息化效益的显现对信息化建设的驱动作用。随着信息化效益的不断显现,信息化意识也将不断增强,娄底信息化建设的业务驱动力将更强劲。

信息化建设仍然缺乏总体架构设计,部门间信息互通依旧阻力重重。传统的信息化建设模式造成了条块分割、孤岛丛生、重复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尽管信息化应用系统日益丰富,但大多数系统仅实现了部门效率的提升,而组织的整体效率并没有随着IT投资的增加而同步提高,既不能保证数据的有效共享,也不能支持业务运营的一体化。

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滞后于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而数据分析和利用则又滞后于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在信息化建设初期,人们更加重视有形的硬件等资源,而对无形的软件等则相对忽视。经过几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有形的硬件设施部署基本到位,相应的基础软件配置也日益完善,并已呈现出云端化趋势。但在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上,则迫切性差异很大、信息化应用水平参差不齐。随着越来越多的组织对业务信息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软件与业务的融合越来越紧密,但对数据的分析与利用却重视不足。信息化尽管能满足业务流程电子化需求,却难以满足领导层的全局分析、总体决策需求。

信息系统架构不能满足业务快速变革需求,而反成为业务变革掣肘。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市场要求组织能够迅速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现有的信息系统建设却成为了业务变革的障碍。一方面,现有的信息系统建设方式成本高、周期长,难以适应业务的快速变革;另一方面,系统架构缺乏灵活性、变更困难、可扩展性差,也导致在业务发生变化时系统难以随之优化。

人才激励与机制完善滞后于系统建设,深层次问题仍然突出。人才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有效的IT治理机制是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制度保障。在进行信息系统建设的同时,许多组织也在同步完善治理机制,优化制度和流程,但到十二五末期,IT治理体系仍然存在很多共性问题,包括IT组织结构不健全、地位仍然较低;IT与企业发展战略、与业务一致性不够;IT投资的业务价值难以衡量;IT需求难以在整个组织内统一管控;IT成本难以持续降低;难以全面保障信息安全;IT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等。

2、发展趋势

“十三五”期间,信息化应用将进入一个“新常态”,将影响着信息化发展方式或发展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信息空间安全提升到国家安全层面,信息化建设必须顺应新形势。提升信息化的地位和作用、加强信息空间安全建设是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在信息化应用方面的两大重要部署,将深度影响“十三五”信息化应用的发展。在制定娄底市“十三五”信息化规划时一定要将信息安全、IT设备自主可控等作为重点加以强化。

“云大物移智”等新IT将大规模应用,信息化建设必须运用新技术。云计算将从底层(IaaS)向中间层(PaaS)跃升,以支撑最上层的个性化应用能力,实现应用的快速开发和部署;大数据技术将与云计算融合,为政府、企业、公众等提供面向海量富媒体数据的深度信息分析技术服务;基于传感与智能技术的“物物互联”和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人人互联”以及它们的集成应用,将使社区、交通、医疗、教育、消费、物流等服务平台以及工作、生活环境智能化走向更高水平。

企业架构理论将得到广泛认可,信息化建设必须依靠新管理模式。企业架构理论是一套全新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有助于避免信息化建设中的“孤岛”、“烟囱”等问题。利用企业架构连接业务战略、融合先进技术趋势,作为指导业务优化和信息化方案设计的重要手段,形成承接业务战略与IT之间的桥梁。引入企业架构体系,从战略高度将信息化建设与战略目标进行匹配,并具体落实到业务流程优化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形成全视角的企业架构资产,最终构建以企业架构为核心的信息化规划、投资、建设、运行全周期管控体系。

数据应用将成为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信息化建设必须抓住新重心。经过多年发展,政府和企业的信息系统日趋完善,随着业务与IT深度融合,也积累了大量的业务数据,但是这些数据仍没有被有效分析、充分挖掘、合理利用。随着大数据等技术的成熟,信息化建设的重心将逐步从 IT(信息技术) 向 DT(数据技术) 转化,从以流程为中心向以数据为中心转化,未来信息化建设的重心将是如何对组织内外部的数据进行深入、多维、实时的挖掘和分析,以满足决策层的需求,推动信息化向更高层面进化。

“互联网+”协同制造凸显全球制造业发展新思维,信息化建设必须助推制造业开创新模式、适应新业态。以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模式,正在引发整个制造业的深刻变革。对未来制造业,发达工业国家都提出了各自的愿景(如美国工业互联网、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业发展水平不平衡,面临没有总体完成工业2.0(即大规模制造机械化)和工业3.0(即工业自动化),就需要面对工业4.0即工业自动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新形势。因此,中国工业制造的发展应该选择并行发展的道路,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通过创业创新助推产业和技术变革,在转变发展方式中培育中国制造竞争新优势。

二、智慧娄底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加强和完善政府引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全力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培育“互联网+”产业体系,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加强信息空间安全保障,有效提高娄底综合经济实力和民众幸福感受,促进娄底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立足实际,因地制宜。不盲目跟风、不贪大求全,应根据娄底地区地理区位、历史文化、资源禀赋、产业特色以及实际信息化基础等,以娄底地区发展需求为导向,融合智慧娄底近期规划与长远发展目标,建立可操作、有实效、可发展、有特色的智慧娄底信息化建设模式,真正发挥信息化建设对娄底地区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

服务民生,以人为本。秉承以人为本,突出为民、便民、惠民的理念,将娄底地区民众幸福感作为衡量智慧娄底建设工作的标准,推动创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式,向公众提供广覆盖、多层次、差异化、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提高交互的明确性、高效性、灵活性,使民众分享到智慧娄底建设的成果。

顶层设计,有序推进。从娄底发展总体规划和全局角度,明晰信息化建设服务于娄底建设发展的目标,全面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娄底建设的融合,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有重点、分阶段、有序推进智慧娄底信息化建设。抓住关键点,以点为突破口,带动智慧娄底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均衡发展。

资源集成,开放共享。综合集成各类资源,充分开发整合和利用娄底基础设施和各类信息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从而提升娄底各个领域智慧环境的应用水平。最大限度地实现娄底基础数据的开放共享,使系统之间更有机地联系、数据更有效地共享,使更多的主体能够参与智慧娄底建设。

市场为主,协同创新。积极探索智慧娄底的发展路径、管理方式、推进模式和保障机制。鼓励建设和运营模式创新,注重激发市场活力与大众创新潜力,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信息化建设投资和运营,避免政府大包大揽和不必要的行政干预。

可管可控,确保安全。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强化信息空间安全管理,落实责任机制,健全网络和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和保护个人信息的力度,加强要害信息系统和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确保安全自主可控。

三、智慧娄底的建设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建设思路

充分发挥政府规划引导和规则制定的调控与导向作用,全方位调动各方参与智慧娄底建设的积极性,以政府和社会公共信息资源整合与应用、数据开放与共享、“互联网+”产业规划与培育为核心,以普惠民众、绿色发展为目标,建设基于“新IT”的信息基础设施,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空间,孵化新型信息服务产业,构建“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推进政府治理、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智能化进程,加快推进娄底特色行业智慧化试点,促进数据有序开放、分析共享、充分挖掘和规范应用,深入推进智慧娄底建设。

1、在框架设计上,必须兼顾娄底发展的近期规划和远景目标,依据企业架构理论加强顶层设计,统一标准规范、整合信息资源,以“新IT基础构架为依托和纽带,建立可开放、可兼容、可扩展、高安全的智慧娄底建设框架。

2、在方案设计上,注重体现协同创新、开放共享的行业运行新趋势。智慧娄底建设方案设计应具有前瞻性,基于云架构规划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数据分析等平台建设,以“互联网+”模式设计协同与智能制造、商务与现代物流、政务与公共服务、民生与社会管理等智慧系统实施方案。

3、在建设内容上,一方面,既要关注目前问题集中、需求迫切、产业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领域,又要考虑娄底的未来发展,在娄底基础较好、特色突出的行业与产业领域进行重点推进;另一方面,必须重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智慧娄底建设应在这一领域抓住机遇,逐步推进,迎头赶上。

4、在示范工程上,以点带面,逐步推广。选择基础较好、需求强烈的行业开展示范工程建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共性问题解决方案。

(二)基本架构

智慧娄底基本架构从物理结构上可设置为两层(见图1),上层集中于娄星区周边择地(或依托运营商IDC设施)建设区域性数据中心与云平台,构建信息共享、交换、开放的数据枢纽,打造聚合、分析、决策的智慧娄底核心,向上对接省级数据中心与云平台,兼顾部分省级数据中心资源的异地容灾备份功能(例如,与长沙形成互为异地备份中心格局);下层为面向各种应用环境的信息感知层和信息化应用的云终端层。

1 智慧娄底物理架构

从逻辑结构上,其核心部分划分“三中心一平台”(见图2)。“网络融合与安全中心”主要建设确保信息传输的安全性、高速性、可靠性、可达性的相关设施。“管理运行中心”确保基础软硬件资源、信息应用系统的高效运作与有效维护。“大数据中心”主要建设云计算、云存储、云交换、云安全、大数据挖掘与分析等平台,以及数据库资源池,确保数据安全抽取、即时清洗、有序存储、快速检索、高效挖掘、多样化显示、便捷交换、有效共享、分析应用。公共信息平台主要提供丰富多样的应用服务接口。在“大数据中心”中,“信息资源库”汇聚与整合整个娄底各类公共基础数据库、部门业务数据库、企业单位和行业数据库,形成娄底综合数据资源池;统筹建设娄底N朵业务应用云,构成“领域业务应用云”;“资源共享交换平台”遵循数据资源共享规则(如范围边界、共享目录、使用方式、数据结构)与交换标准,实现全市统一的数据交换体系、数据访问安全体系(包括分级保护和等级防护要求),为各类云平台数据的安全、开放、共享、汇聚、融通和应用提供支撑;“通用支撑软件平台”提供云内云间系统的灵活按需对接与高效协同服务;全娄底计算与存储资源实行集约化管理与调度,通过弹性动态分配打破各类应用间的藩篱,形成集中式和分布式模式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统一的“基础软硬件设施”层。

2 智慧娄底逻辑架构

此外,“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目标是构建和完善万兆级光纤骨干网、千兆级光纤接入网、推进4G移动通信网络娄底境内全覆盖、核心区域深度覆盖、中心城区WiFi全覆盖,形成光纤宽带、无线移动、泛在便捷的下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智慧应用领域”的建设目标是通过各行业各领域业务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向对应的业务应用云迁移,以及各领域内新业务信息系统的云架构开发与云端化部署,实现业务应用终端轻量化、移动化、便捷化;“四体系”的目标是为智慧娄底建设提供标准化、制度化、法制化的开发、部署、运营、维护等服务体系保障。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立足实际,面向未来,以点带面,突出重点,逐步推进。利用新一代通信技术,实现娄底城乡光纤网络高质量互通、光纤宽带接入基本入户、移动通信网络全覆盖;培育信息技术新兴产业,推进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促进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紧密融合,使之成为支撑其他产业发展的通用技术产业;依托产业园区,推进重点行业和示范企业两化深度融合,企业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水平国内先进;构建娄底“互联网+”工业、农业、服务业新业态,形成一批示范企业与产业基地;基于新IT基础构架推进云平台与数据中心建设,保障政府与各行业各领域业务协同、高效、透明运行与管理,基本实现业务系统部署云端化、终端应用便捷化;将大数据技术与云平台融合,促进政府与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推进大数据服务与应用,重点领域与行业大数据应用基本普及;充分利用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加快推进智慧民生服务建设和公共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实现受惠人群普适化、服务方式个性化。建设与完善信息系统安全建设等级保护和分级保护体系,实现安全保护资源投入与保护等级及涉密密级匹配的优化目标。通过五年的建设,到2020年将娄底建设成为信息网络泛在可靠、新型信息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互联网+产业”初具规模、政务与公共服务管理协同高效、民生服务普惠便捷、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应用系统安全自主可控的“湘中智慧经济高地、长株潭智慧区域重要拓展极、国家级大数据基地拓展承接区与异地容灾核心区”。

2、具体目标

建成国内先进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娄底地区网络宽带高网速、低资费、全覆盖的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无线、移动、宽带、泛在的下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4G网络100%覆盖城乡,5G实现规模商用,城市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基本达到100 Mbps以上,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基本达到50Mbps,县级以上城市有线电视网双向网改率达到10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60%以上。

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把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新一代移动通信、应用软件与信息技术等产业作为智慧娄底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培育新的信息产业增长极,促进现有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优先发展移动互联网产业,到2018年,引进3-5家高影响力龙头示范企业,培育100家成长型创新企业,建设2个以上移动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到2020年,信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到40%,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带动性的龙头骨干企业,其中产值10亿元的龙头企业2-3家,1亿元以上骨干企业10-20家。

建成“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第一,“互联网+”工业。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意见制定两化融合新战略,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构成娄底制造良性发展的支撑能力和生态系统。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90%、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达到75%、企业资源计划(ERP)普及率达到85%、重点企业大数据应用普及率达100%第二,“互联网+”农业。应用大数据、智能技术、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推进农业生产过程精益化、自动化与远程监测,加强精准农业技术研发,提高农田水利、自然资源管理信息化水平,整合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协作,建成“互联网+”农业新型经济形态。2020年,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管理信息化整体水平分别达20%30%50%70%,互联网宽带村村通以及乡镇农口站所接入率达100%,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100%,形成10-20家农业智能化示范基地和龙头企业。第三,“互联网+”商贸物流。推进娄底电子商务平台整合升级建设,建成“互联网+”商贸流通新模式;加强跨行业物流信息资源共享和大数据分析应用,建成“互联网+”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并对接商务平台及其其它平台,实现物流企业、生产企业以及其它业务部门的业务协同。到2020年商务与物流新业态的产业增加值占到商务与物流产业总增加值的50%,商务与物流行业大数据应用普及率达到80%

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智慧化程度显著提高。按照“新IT”基础构架整合与拓展政府业务信息系统,构建面向政府各部门业务应用的大数据云平台,为政府各部门提供深度信息分析技术服务,提升政府信息利用与决策能力。2020,基本建成技术标准统一,业务流程规范,决策科学的跨部门、无缝隙的电子政府政务体系架构,政务业务信息化比率达到100%,服务智能化程度达到60%

智慧民生服务内容不断丰富。采用新IT技术,着力打造信息惠民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文化传播、旅游休闲、医疗健康、社会保障等以人为核心的惠民体系建设。到2020年,基本建成全面覆盖、高效灵活的“互联网+”惠民服务体系,提供便捷、低成本、智慧化的网络信息与应用服务,提高公众生活品质,使受惠人口达到80%

四、智慧娄底的建设内容

(一)夯实智慧娄底建设的信息基础设施

加大“宽带中国”战略实施力度,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宽带网络光纤化改造工程;继续提升移动通信网络服务能力,促进网络间互联互通,提高网速,降低资费;继续推进4G基站建设,重点以交通主干线上城镇为“点”,形成梯次深度覆盖圈,并推广到次级干线上的所有乡镇,最终覆盖所有行政村,同时加强重点江河、水源地、交通干线等处的应急通信、交通监测、大气环境监测与其它综合管理应用的移动通信基站建设。扩建“无线娄底”工程,实现城市公共区域免费WiFi全覆盖,并推进重点区域超级WiFi接入点建设。建设下一代有线电视网络,实现主城区高清电视网络全覆盖,提升农村有线数字电视网覆盖率,并推动广电与电信业务双向进入。

加快推进市、县地理空间框架一体化以及县一级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标准资源库建设。积极对接国家级、省级数据中心建设规划,集中于娄星区建设云上娄底大数据中心,整合现有分散的数据中心资源,建设逻辑统一的区域性数据中心,作为云上娄底大数据中心的过渡方案。争取承建国家级、省级数据中心的灾备中心项目,优先考虑与长沙形成互为异地备份中心格局,确保数据安全可靠、互通共享。

充分利用累积的巨大数据资源和成熟的大数据处理技术,推动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积极对接国家大数据战略、国家级政府信息开放统一平台建设、基础数据资源库建设、公共数据开放利用改革试点等重大行动计划,大力培育大数据服务提供商,引入战略投资者、鼓励营运商参与建设,充分利用云上娄底大数据中心能力,构建面向各行业各领域以及广大公众的大数据服务平台。

(二)培育智慧型产业,形成娄底国民经济新的增长极

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促进现有信息产业转型升级。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智慧娄底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以培育优势领域和主导产品为核心,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新一代移动通信、软件与信息技术等产业,培育大数据应用、网络增值服务等新型产业。以开放政府数据为先手,完善配套体系与政策制度,以数据中心与云平台建设为抓手,延伸产业链,培植具有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大型企业和集团,增强产业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式发展;立足于现有信息产业基础,大力扶植中小微等面向民生、公共服务的具有地方性特色企业创新创业,服务娄底经济,总体促进娄底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

结合“互联网+”与制造业、农业、服务业深度融合的趋势,重点发展应用软件产业。发展协同制造、智慧制造、绿色制造相配套的嵌入式软件,支撑制造装备智能化,重点面向智能农机、特陶产品生产自动化智能化装备提供嵌入式软件开发服务。面向水禽畜牧产业自动化智能化系统、农田智能节水灌溉系统、农林资源监管保护系统装备提供基础软件支持和业务信息系统开发服务。面向商务、政务、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发展共性化的大数据处理基础软件,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数据分析和数据资源价值挖掘服务。

扶持一批移动互联网企业快速成长,继续发展市场广、门槛低、资产轻、增长快等特点的移动互联网项目,建立一批具有创客空间特点的移动互联网创新创业平台,带动移动终端产业战略升级,打造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使其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催化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动机。

(三)推动两化深度融合,构建智能协同制造产业体系

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工业转型升级中的牵引作用,完善信息化推进机制,推动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不断提高工业信息化的层次和水平。面向实际,因地制宜,合理定位,有的放矢,分类实施推进,促进处于工业2.0的传统行业企业加快向工业3.0过渡升级,推进工业3.0的企业以中国制造2025”、工业4.0为目标,开拓基于互联网与大数据的协同制造新模式。深化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环节的应用,推进从单项业务应用向多业务综合集成转变,从企业信息应用向业务流程优化再造转变,从单一企业应用向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应用转变。将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嵌入制造业设计、生产、营销、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大力改造和提升制造业信息化、智能化和服务化水平。在特色产业领域骨干企业中建成一批示范性智能工厂(或数字化车间),带动娄底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变。

创新信息化推进机制。以工业产业、高新技术园区为依托,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化推进服务体系,以服务能力建设为中心,实施行业信息化服务工程,推动信息技术研发与行业应用紧密结合,建设面向工业行业的信息化服务平台,树立一批信息化示范企业,形成两化融合试验区。瞄准世界产业技术发展前沿,加快新技术新装备的运用和制造,促进娄底制造上水平;以个性化定制对接海量用户,以智能制造满足更广阔市场需求,以绿色生产赢得可持续发展未来,实现娄底制造水平跃升。

(四)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实现农业智慧化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农业新兴业态、提高农业生产、服务、营销信息化水平。加快娄底智慧林业建设,将全市建设成为全国林业信息化示范市,将新化县建设成为全国林业信息化示范县和国家级森林智慧旅游基地。

研发和推广基本农田整理、复垦、耕地质量、农业气象、森林资源、湿地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大中型水库及水利设施监管保护的信息化技术与系统,完善测土配方施肥信息系统建设,提高测土配方信息系统的知晓率和利用率,提升耕地与林地产出率。开展农业数字化综合应用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农业基础设施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加强精准农业技术研发,研制推广智能节水灌溉系统,积极发展节水农业,不断提高农田水利信息化水平。

积极推进娄底特色养殖产品的定制化、规模化生产,利用移动互联网、云平台、大数据技术构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对接目标消费群体、收集消费信息、分析消费需求、宣传特色产品、适应个性化订单需求、实施柔性化生产、提供智能化服务。应用基于物联网的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技术,实现自动化环境监测、智能化饲料投喂、快速远程诊断、养殖过程全程监控。

(五)推进商贸流通建设,实现商务与物流智慧化

大力发展农村电商、行业电商,进一步扩大电子商务发展空间。全面推进国家级和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建设工程,在形成示范效益的基础上,大力推广,构建“互联网+”特色农产品新业态,形成农产品网上销售新常态。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形成电子商务集群,构建并完善行业电商生态体系。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仓储物流服务,建设适合电子商务发展的物流配送中心,支持电子商务企业与物流企业数据对接。支持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实现信息流与货物流、货物配送服务与主流电子商务平台的无缝对接。

(六)发展智慧政务,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

加快政务智慧化进程,深化政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促进政务公开,提高行政效能,推进公民社会建设,打造服务型政府。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优化多元化政府公共服务渠道网站,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拓宽政务信息公开渠道,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办事效率。

提升宏观决策能力,推进各部门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挖掘分析服务。在宏观管理、税收征缴、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劳动保障、社会综合治理等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领域逐步实施大数据示范应用工程。

提高行政效能,深化业务系统建设,加快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强对公共资产、资源、资金应用及政府权力运作的电子监察,强化政府绩效电子化管理与考核,促进行政权力规范、透明、廉洁、高效运行。

拓宽参政议政渠道,充分发挥三网融合的媒介沟通平台优势,形成在线处理群众诉求的制度,积极推进网络问政,完善政府与公众高效便捷的多元化双向互动机制。

推进智慧警务建设,深化公安警务机制改革,打造便警、便民服务新模式。提升和完善城市智能管理功能,建立城市管理各环节全面感知、智能分析、信息共享、协同作业的统一平台。

(七)推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构建智慧惠民服务体系

继续完善“三通两平台”建设,推进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大力推动优秀文化产品网络传播,培育网络文化产业;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完善医疗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优化医院业务流程;推进养老机构、社区、家政、医疗护理机构协同服务;促进交通管理及出行服务系统建设的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人性化水平。

推进旅游资源与智能化技术、特色文化创意相融合,加快数字景区和数字旅游建设,完成娄底4A以上景区的“数字化景区”创建工作以及旅游监管系统的全程覆盖、构建完备的智慧旅游系统、形成特色文化生态旅游产业的新格局。

推进“一卡通”、便民小额支付,金融集成电路(IC)卡在公共服务领域的一卡多用。在教育文化、社会保障、医疗、公共交通、旅游、社区民生、公用事业缴费等领域实现“一卡通”。

打造智慧广电、畅享数字生活,继续完善广电新媒体“无限娄底”客户端综合信息民生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建设新闻资讯整合传播、电子政务信息发布、市民生活信息服务、互动娱乐社交、城市移动互联网O2O电商等五大应用平台,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推进广电网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加快有线电视智能机顶盒的应用,为用户提供涵盖广播、电视、电影、游戏、教育、电商等内容的服务,打造家庭娱乐信息生态圈。

(八)强化安全可控、运维高效、制度标准健全的支撑体系建设

根据信息系统遭到破坏后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公共利益、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危害程度等因素,合理划分智慧娄底各类信息系统的保护等级,明确非涉密与涉密信息系统的界线,将涉密信息系统统一纳入涉密网运行,根据涉密信息系统处理信息的密级差别,确定分级保护级别,合理配套安全保护资源。

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政府采购政策措施和管理制度,推广自主可控安全产品,增强关键信息设施的安全防护力度,保障网络信息空间安全、建立可信、可靠、可控的网络环境。制定职责明晰、积极作为、协调有力、长效管用的信息系统运维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与智慧娄底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对涉密网的建设、运行与维护,强制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可控的国产信息安全产品,并严格筛选建设、运行与维护人员。

五、智慧娄底的重点工程

(一)   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扩建、提速与拓宽网络基础设施,新建、整合与升级数据中心与云平台,构建、扩充与完善基础与专项数据库,为智慧娄底建设提供“融合、泛在、便捷”的信息基础设施保障。重点建设与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四个一工程,即一张光纤网(即电信网、互联网、有线电视网三网融合)、一张移动通信网(即一张铁塔移动通信物理网承载电信、移动、联通三张移动业务营运网)、一个区域性大数据中心(即“云上娄底”平台)、一套基础与专项数据库资源群。

(二)   培育与发展新兴信息产业

以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为动力,依托高新技术园区,积极培育和大力发展基础电子、通信设备与智能终端、云计算与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与信息服务等产业,形成信息产业良性发展生态。重点推进“娄底优势特色基础电子产业壮大”、“先进通信设备与智能终端产业转移承接”、“大数据应用与移动互联网产业培育”工程,“壮大、承接、培育”一批骨干企业。

(三)加速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推进传统工业转型升级、优势工业产业链拓展、工业生产信息服务业培育、重点工业领域大数据应用示范、中小微企业信息化能力提升工程。

以两化深度融合促进传统工业加快转型升级。推进生产装备数字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加快集散控制、制造执行等技术在冷水江鑫达等原材料企业的集成应用;推进数字制造技术、自动测控装置、智能重大基础制造装备在涟源钢铁、闪星锑业、湘煤机等行业的示范应用;加快精益生产、敏捷制造、虚拟制造、服务性制造等在三一中兴和湖南农友等具备工业3.0基础的企业试点;围绕发展潜力大、带动性强的高性能软磁材料、特种陶瓷、新能源汽车电子陶瓷配件等新兴领域,立足现有企业和产业基础,实施产业链升级工程,完善产业链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全市重点工业企业全面推进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的普及应用,优化研发设计流程,全面普及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客户关系等管理信息系统,以集成应用促进业务流程优化,推动企业管理创新。总体达到表1指标。

1 两化融合主要指标

评价指标

问题计算值

对应分值

两化融合软硬件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

0.5%~5%

50~100

信息化专职人员比例

0.5%~1.5%

33~100

企业网络接入互联网带宽

10~100 Mbps

30~40

信息技术增加产品附加值率

5%~20%

50~75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分析系统应用普及

全面使用

50

生产制造过程自动化覆盖率

50%~80%

25~40

财务系统和采购、销售、生产、库存直连项数

至少2

50~100

网上销售额占销售总额比重

20%以上

40

网上采购额占采购总额比重

20%以上

50

能否按照用户订单进行自动排产

部分实现

25

新产品研发周期缩短率

5%~10%

75~100

生产周期缩短率

1%~10%

50~100

平均利税增长率

5%~15%

50~75

单位产值综合能耗降低率

5%~15%

33~50

 

大力发展面向工业生产的现代信息服务业。加快推进服务型制造,不断提升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服务支撑能力。鼓励制造企业积极发展精准化的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的运维和在线支持服务,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个性化设计、多元化的融资服务、便捷化的电子商务等服务形式。引导三一中兴、湖南农友、三泰新材等有条件的企业从提供设备,向提供设计、承接项目、实施工程、项目控制、设施维护和管理运营等一体化服务转变,支持大型装备企业掌握系统集成能力,开展总集成总承包服务。鼓励制造企业围绕产品功能拓展,发展故障诊断、远程咨询、呼叫中心、专业维修、在线商店、位置服务等新型服务形态。推动制造企业通过业务流程再造,发展社会化专业服务,提高专业服务在产品价值中的比重。

大力发展工业大数据产业。推动大数据在工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产业链全流程各环节的应用,分析感知用户需求,提升产品附加价值,打造智能工厂。利用工业云平台,建立面向不同行业、不同环节的工业大数据资源聚合和分析应用平台,选择典型企业(如三一中兴、湖南农友、鑫星电陶等)、重点行业(如工程机械、农机、特种陶瓷等)开展工业企业大数据应用项目试点,积极推动制造业网络化和智能化。

以信息化提升小微企业综合能力。完善娄底市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引导服务商构建信息化服务平台,为小微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创业辅导、技术创新、人才培训、市场开拓、信用融资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增强小微企业发展活力。

(四)推进现代农业信息化进程

加快建设农业云,部署农业基础数据库,提供装载农业信息系统的基础平台,提供面向农民的互联网服务。重点推进“一个服务体系、一套业务数据库、两类试点示范基地”建设,即农林水牧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及入云工程、业务资源库建设及气象服务工程、数字农场和养殖场试点示范建设工程。

(五)建设智慧电子商务与物流

加快建设商务云,部署商务与物流基础数据库,提供装载商务与物流信息系统的基础平台,提供农村商家、行业商家网上商店运营基础平台,提供面向商家和顾客高效低价质优的互联网电子商务服务,整合与完善行业电商平台与仓储物流服务系统,构建农村电商服务系统平台和配套物流信息服务设施,建设面向移动互联网的网上供销平台,促进企业线上线下经济高效融合。重点建设“一个商务平台、两片物流园区、三类电商示范”工程,即商务云平台,新合作湘中、诚通物流园区,社区生活电商、行业生产电商、农村综合电商。

(六)构建智慧城市管理与电子政务体系

以提升城市管理与政务业务智慧化水平为出发点,以顶层设计为切入点,以资源开放、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为突破口,充分整合各部门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建立与城市管理和政务智慧化进程相配套的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打破部门限制,系统梳理、全面优化政府跨部门业务流程,整理、规范基础数据和业务数据,完善涵盖网络互联、资源交换、业务协同、对外公共服务、平台接口、安全架构的统一政务标准规范体系。推动政府各部门业务系统与数据资源向政务云平台迁移,为各职能部门提供基础设施、平台、软件等政务云模式服务,避免重复建设,降低总体建设、运行和管理成本。重点推进“一网一云一体系”建设,即电子政务外网、政务云平台、政务业务体系。对接全省电子政务外网统一云平台,并在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领域率先开展大数据示范应用工程

(七)推进惠民服务智慧化进程

坚持以人为本、城乡一体、服务为先,聚焦教育、文化、卫生医疗、交通、旅游、社区、一卡通、新媒体平台等民生发展领域,形成新型的全方位的智慧化惠民服务应用体系。重点推进“一卡一库一中心”建设,即惠民服务一卡通、惠民信息一库存、惠民服务应用体系汇聚一中心。

(八)建设自主可控安全工程与高效运维服务体系

建设涵盖全娄底各行业各领域信息系统的等级保护体系,在网络基础设施、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智慧应用业务系统的建设中,同步考虑等级保护相关的安全设施的配套建设,重要工业控制系统以及机关重要信息系统的通用芯片、操作系统、基础软件等产品逐步实现国产化产品替代。明确区分非涉密与涉密信息系统界线,严格落实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制度,在建设和完善娄底涉密网(如电子政务内网)的过程中,同步考虑安全保密设施的配套建设,强制采用国产化自主可控通用芯片、操作系统、基础软件。

健全认证服务体系,全面落实通信用户实名制登记制度,加强伪基站和黑电台打击力度,强化网络诈骗侦测能力,推进网络征信能力建设。在重点信息系统和重点行业领域,加强信息化关键产品的常规化安全测评,实行安全风险和漏洞通报制度。

加强信息系统正常运行保障,“以业务为导向、以服务为核心、以预防为目标”,确保信息基础设施与业务应用系统维护一体化、维护信息与使用信息交互化、维护工作制度化、维护操作便捷化。规范维护流程,制定维护工作激励制度,建立维护服务信息中心与维护信息推送平台,推广便携维护终端,提升维护效率。

六、智慧娄底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保障

明确组织体系,强化统筹力度。成立市级 “智慧娄底”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决定“智慧娄底”建设的重大事项,统筹推进“智慧娄底”建设。统筹管理专项资金,协调推进项目工程建设,检查督导建设方案和年度计划的落实情况,并对建设部门进行年度信息化考评。

(二)建设资金保障

设立“智慧娄底”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加大政府资金扶持力度,同时创新资金筹措模式,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它投入为补充的“智慧娄底”投融资机制,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吸引有经验有能力的企业投资建立智慧娄底运营实体,发掘公共信息资源商业价值,为“智慧娄底” 建设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撑。

(三)关键技术保障

大力加强与省内、国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以科研院校作为技术难题攻关基地,为推动智慧娄底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建立技术支撑长效机制,搭建技术人员交流平台,搭建科研院校与企业对点帮扶平台,建立有针对性的技术支持;建立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定期培训制度,鼓励本土优秀人才深造,为智慧娄底建设发展培养出一批本土的技术型人才。

(四)市场培育保障

围绕市场主体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台更加优惠、含金量更高的政策措施,建立有利于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的制度。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营造一流的政务环境、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市场环境和人文环境上来,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和企业成长环境,增强企业家扩大经营的信心和能力,让各类市场主体放心创业、安心发展,依靠优化环境吸引和留住市场主体。

(五)人力资源保障

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以即将推进的各示范项目为载体,培育一批高水平的智慧娄底建设紧缺人才、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落实高层次信息化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完善高端人才使用和激励机制。建立高端人才引进的有效渠道,探索创新灵活的聘用制度。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配套设施,为“智慧娄底”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供应保障。

(六)安全策略保障

加强信息系统设计、建设、验收、运维全程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强化网络空间治理,建立信息化安全责任体系。积极推动经济领域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建设集约化的灾难备份与恢复系统。完善安全防范机制,定期进行常规性安全检测,对突发性的安全事件制定应急预案。完善网络安全规章制度,强化网络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切实提高网络信息安全的应急保障能力。

(七)运行维护保障

由被动管理到主动管理,形成早发现、早报告,早投入,早部署,早处置的智慧娄底动态运行管理体制。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对娄底经济和社会运行的各项体征进行全面监测、管理、预警和处置,对智慧娄底管理者和公众的各种需求做出快速、智能的响应,提高智慧娄底运行效率,提高全民决策力,提高智慧娄底运行管理的科学性和服务质量水平,为智慧娄底建设提供运行管理保障。

(八)激励机制保障

研究建立智慧娄底建设的评估体系,定期评估项目进展情况,及时跟踪督查,发布评估信息,为决策和指导智慧娄底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加大智慧娄底建设考核力度,加大公众参与绩效评估比重,拓宽公众参与绩效评估途径,将智慧娄底建设各项目标和任务,作为全娄底地区目标管理考核中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内容,确保智慧娄底建设取得实效。

 

七、附件:重点工程专栏

构建和完善万兆级光纤骨干网、区域性数据中心及灾备中心、云计算平台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数据库及领域业务数据库,配套建立信息产业孵化基地、协同制造产业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现代商贸物流园区、科研中心和工程技术研发基地等配套基础设施,新建、完善、升级有线接入网,实现100%家庭与组织机构光纤宽带上网、推进4G移动通信网络娄底境内全覆盖、核心区域深度覆盖、中心城区WiFi全覆盖,形成光纤宽带、无线移动、泛在便捷的下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前瞻部署、有序推进业务应用云建设,优先建设政务云、工业云、农业云、商务云、食品安全云、资源环保云、智能交通云、智慧旅游云、教育云、医疗云、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云等,促使各行业各领域业务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向对应的业务应用云迁移,实现业务应用终端轻量化、移动化、便捷化;基于统一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丰富的业务应用云,推动各行业各领域数据资源有序开放、互惠交易、跨界共享、融合应用,促进各行业转型升级,培育大数据应用产业,孵化新型信息服务产业。

专栏1  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网络基础设施:以城镇大芯数光纤覆盖为重点,兼顾乡村,加快已建区域的“光进铜退”网络改造,推进新建区域直接部署PON(无源光网络)。结合城乡道路网、高速公路网、高速铁路线等设施的建设,以及产业园区与示范基地、住宅小区、商务楼、交通枢纽等新建、改扩建项目,全面统筹通信管道、光缆、WiFi热点、机房等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光纤宽带、移动通信网、WLAN建设预留管道、设备间、基站位置、电力配套等资源。到2020年,新建室外基站铁塔及机房等配套设施3877个、室内分布系统300套,改造现有铁塔及机房等配套设施2408 个,建设应急通信、交通监测、大气环境监测与其它综合管理应用的移动通信基站215座。

实施公共区域免费WiFi全覆盖工程,并针对高质量接入服务需求,适度推进收费低廉的超级WiFi接入点建设。实现娄底主城区高清电视网络全覆盖、农村数字电视网络普及率达到70%;实施广电与电信业务双向进入工程,建设交互式网络电视、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加快推进争取获得5G试验网建设,到2020年实现5G网络商用。总体达到表2指标。

2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性能指标

性能指标

目标值

组织机构宽带接入能力

1000Mbps以上

城市家庭宽带接入能力

100 Mbps以上

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

50 Mbps

农村宽带覆盖率

覆盖100%的行政村

有线电视网双向网改率

100%

中心城区WiFi覆盖率

100 %

“云上娄底”平台:在娄星区周边择地(或依托营运商IDC设施)建设“云上娄底”大数据中心;充分整合企业、政府等组织与机构的数据中心资源,构建绿色环保、低成本、高效率的区域性数据中心作为过渡方案;对接国家级、省级数据中心规划,突出地域地理优势,积极争取配套国家级、省级数据中心的异地灾备数据中心项目建设,优先实现与长沙互为异地灾备数据中心;依托“云上娄底”大数据中心,部署大数据存储、归档、分析与应用设施、区域性与行业性数据汇聚与交换平台、以及业务应用云集群。实现区域性平台与国家级、省级平台的无缝对接,以及异地灾备数据中心与国家级、省级数据中心的高效协同。

数据库资源群:建设与完善人口、法人单位、基础地理信息、城市地下管线、自然资源、宏观经济、信用等基础数据库,网格管理服务信息(含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实有单位等信息,简称“三实”信息)、企业证照等公共业务专项数据库,建筑物数据、居民健康医疗专题、旅游基础数据等公共服务专项数据库,以及天网视频数据库。

在数字娄底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基础上,及时维护更新市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完成市级平台的优化升级改造,按照市县一体化方案全面完成数字县域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建立全市域高精度、多尺寸、多时相、全覆盖的统一现代测绘基准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推动地理空间框架向时空信息基础设施转型升级,构建智慧娄底时空信息云平台,实现与“天网工程”等多类信息库通过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对接,为处理区域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问题提供基础性数据支撑,保障交通运输、社会治安、市政建设等行业应用需要,促进智慧旅游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

以公安户籍信息为基础,逐步融合组织人事、人口计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教育、房管、城乡建设、卫生、统计等部门的相关信息,建设以公民身份证号码为主要标识的全市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实现对全市人口信息的动态管理,为政府部门、社会公众提供有条件的信息服务。

 

专栏2  信息产业发展壮大工程

基础电子产业:发展高性能软磁磁性材料、高热导率陶瓷材料、片式超薄介质高容电子陶瓷材料及电容器材料、高性能电容器薄膜、低温共烧多层陶瓷(LTCC)、高端陶瓷封装基座等基础电子材料产业。完善和延伸高性能软磁材料产业链,推进软磁材料产业—电感器、变压器产业—电源产业—终端电子产品的产业链拓展,构建娄底电源电子产品上下游系列产业集群示范;完善和延伸高端陶瓷封装基座—晶振产品等产业链拓展;发展锂离子电芯,拓展智能终端电池产业。

通信设备产业:抓住国家产业空间布局优化调整机遇,发挥娄底地理区位、能源价格、劳动力成本优势,依托万宝新区,通过招商引资,承接有序转移的LTE-Advanced、物联网等若干新兴通信网络产业,促进LT-Advanced 等新一代移动通信设备和系统的产业化,完善LT-Advanced移动终端基带和射频芯片、应用平台和测试仪器等配套产业,并确保向5G的平滑过渡。积极引进大容量、超高速、高智能的光传输、交换和接入技术,以及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

智能终端产业:大力发展智能手机及信息终端、北斗导航应用终端等新型终端产品。加强湖南金品电器的服务和引导工作,促成其尽早形成年产智能电视机整机200万台(套),变频节能器200万件(套)的能力;推进湖南诺亚信年产300万台智能手机研发生产基地项目,力争尽快达产见效;支持金鑫电子建成北斗卫星车载3G视频终端信息管理系统综合运用平台,形成北斗卫星视频终端2万套的产销能力。建设湘中娄底北斗卫星导航科技园和系统研发中心,发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推广应用的高新技术产业链。支持湘源皇视的卫星广播电视接收设备、数字电视机顶盒、北斗导航系统终端等数码科技产品面向“三网融合”大背景做大做强,开拓广阔市场。

云计算与大数据产业:统筹承接、合理部署云计算等关键技术、产品的产业化转移,加强高性能计算机、服务器、存储设备的产业发展,服务于绿色智能数据中心及技术业务服务平台建设。建设基础数据产业区、数据应用研发区和数据叠加拓展区,建成大数据产业园。以园区建设为引领,大力发展与重点行业领域业务流程及数据应用需求深度融合的大数据解决方案,形成一批满足大数据重大应用需求的产品、系统和解决方案,建立安全可信的大数据技术体系,培育若干国际性骨干企业和一批特色鲜明的创新型中小企业。有序开放政府数据,实现政府数据合理共享,制定法规,确定边界,明确形式,形成政府数据统一共享交换平台,孵化一批基于大数据分析服务的新兴企业,促进大数据产业的发展。

移动互联网与信息服务产业:建设移动互联网专业园区(即万宝新区高铁南站周边核心集聚区、娄星区吉星移动互联网集聚区),形成核心示范区和主要承载区,促进产业加速聚集;加快软件、平台、应用、创意等环节的创新发展,促进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

大力发展咨询设计、集成实施、运行维护、测试评估、数据处理与运营服务等信息系统业务服务;加快发展软件即服务(SaaS)等新型业务模式;鼓励软件企业面向重点行业开展知识库建设、发展信息技术、业务流程和知识流程外包服务。

大力发展信息化咨询、规划、实施、维护和培训等增值服务,推动智能系统运行维护服务外包,创新外包服务业发展新模式;主动开放数据,促进基于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的互联网企业创新创业,形成新的信息服务业体系。

积极推进文印产业集聚、融合、升级,探索图文实体转型升级路径、发展O2O新模式,构建移动互联网文印产业生态系统,打造文印百年品牌。

积极推进移动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一条街建设。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人才培养、产品研发为依托,以学院路为核心建设娄底市文化产业一条街,打造创新创业文化培育、娄底特色文化产品培育基地。

 

专栏3  重点行业产业两化深度融合优先推进工程

推进传统行业两化深度融合:利用工业云,建设与部署网络化协同制造平台,推进钢铁、有色冶金、化工、耐火材料等传统行业实现定制化生产,提高企业客户需求导入控制的能力,提升企业生产效益,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推动物联网技术在原料采配中的应用,实现物料的实时调度和在线跟踪,降低物流成本。加强产业链协同监控平台建设,提升企业产业链各环节的质量控制能力。形成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可复制、可推广示范。

优化特种陶瓷制造工业过程与工艺:大力推进自动化工艺改进,提升产品质量,突破产能瓶颈。利用互联网与工业云平台,加强品牌建设与保护,建立“新化特陶”知名品牌;大力提升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等方面的水平,增加产业附加值,推进电子陶瓷终端产品由零部件到完整元器件产业链拓展。在工业云上部署园区特种陶瓷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电子陶瓷公共技术研发及检测分析平台,加速产业整合推进,积极向“互联网+”企业转型,普及工业3.0,发展工业4.0,建设引进自动化、智慧化生产线,全面推动电子陶瓷产业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提升新能源汽车功能陶瓷制造智能化:针对娄底新能源汽车功能陶瓷产业市场前景广、发展潜力大,但生产自动化程度低的突出现状问题,大力提升企业设计生产过程智能化水平,研发适合新能源汽车功能陶瓷生产的先进设备,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有效解决企业生产过程半自动半手工操作以及产品质量检测全凭人眼进行质检的突出问题,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与智能化,提升产量与质量。推动企业生产方式从工厂化、规模化向网络化、定制化转变。

推进农机制造智能化:以智能制造为主线,推动农机产品生产线智能化改造升级,实现设备自动化、检验标准化、智能设计、清洁生产、绿色制造;加大农机产品研发力度,提高产品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在产品的自动化控制、远程监控、处理故障、精确定位等方面取得突破;逐步向产品定制化生产方向发展,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实现生产型制造转向服务型制造;大力推动大数据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的应用,完善信息采集系统,实现企业精细化管理。

 

专栏4  智慧农业打造工程

建设农林水牧信息服务体系并迁入农业云:(1)农业领域:整合与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与政策咨询信息系统,以及种子、农药、化肥等重要生产资料信息可追溯系统;新建农产品生产的生态环境、生产资料、生产过程、市场流通、加工储藏、检验检测等数据共享平台。(2)林业领域:整合与完善森林防火、林权流转、测土配方信息系统;新建野生动植物保护信息系统、林产品交易流通信息系统。(3)水利领域:整合与完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水利政务信息管理系统;新建大中型水库、水利设施视频监测系统。(4)畜牧领域:整合与完善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畜禽产品市场预警、养殖业科技信息联合服务、养殖业管理服务等信息系统。(5)跨领域:建立农业耕地、林地、水利设施、水资源、农业设施设备、新型经营主体、农业劳动力、金融资本等资源要素数据监测与共享平台。

建设农林水牧业务资源库。整合构建涉农大数据区域中心,汇聚农林水牧基础数据库和业务数据资源,对接省级、国家级涉农大数据中心;构建农林水牧大数据跨部门交换与共享平台,推进各行业、各领域涉农数据资源的共享开放,加强数据资源发掘运用。

推进农林水牧气象服务工程。建设农林水牧专业气象服务平台,建立气象对农林水牧行业影响的预测模型,为农林水牧等行业提供智能化气象服务。

建设农林水牧数据采集体系。完善村、乡、镇、县,市相关数据采集、传输、共享基础设施;建立农林水牧数据采集、运算、应用、服务体系,特别是农林病虫害、自然灾害等数据的及时采集,提升灾害分析预警能力。建设农林水牧产品全球生产、消费、库存、进出口、价格、成本等数据调查分析系统工程;统筹全市、全省、国内、国际农林水牧数据资源,强化农林水牧资源要素数据的集聚利用,提升预测预警能力。

开展数字农场试点示范:建立精准播种、精准灌溉、精准施肥、精准植保、精准田管、远程诊断等功能的数字农场。利用有线、无线传感技术监测农场田间环境变化,并根据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建立不同作物田间信息管理系统,指导农场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并通过互联网连接农业远程指挥控制系统。

开展数字养殖场试点示范:建设娄底特色养殖产品定制化、柔性化生产基地,部署自动化环境监测、智能化饲料投喂、快速远程诊断、养殖过程全程监控服务系统,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示范。

 

专栏5  电商与物流智慧化提升工程

大力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建设:依托新合作湘中、诚通等园区建设,形成电子商务集群,构建并完善行业电商生态体系。全面整合钢铁、有色冶金、电力、煤炭、机械、建材、化工、特种陶瓷等行业的电子商务资源,建立行业生产资料采购信息上报系统,实现积小单成大单,达到批量采购降低成本的目的。为生产制造企业面向个性化、定制化消费需求,提供移动电子商务平台、云存储能力、大数据处理服务,提升企业精准营销能力。以精品钢材、精锑、电子陶瓷、农机、煤机等代表性工业产品为重点,构建“互联网+”行业电商新业态。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仓储物流配套服务:推进配套建设新合作湘中和诚通物流园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业务信息系统,与行业电子商务系统形成对接。加强危险品流向跟踪、状态监控和来源追溯的信息化管理,提高食品、农产品等冷链物流信息管理水平。基于第四代移动通信4G)、北斗导航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机器到机器(M2M)、射频识别(RFID等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构建制造业产品与农产品的流向跟踪、状态监控和来源追溯系统。

优先推进农村电商发展:推进农村电子商务试点工程。将双峰建设成全国电子商务先进县,到2017年,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达60亿元以上,电子商务应用普及率达75%以上,建成1个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园区),1个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7个物流配送中心,17个乡镇电子商务服务分中心和300个村级服务站点。将新化建成全省农村电子商务样板县,形成新化特色农产品与食品行业联合电商经营新模式。

实施黑猪、黑牛、黑羊、黑茶、软籽石榴、乌梅、食用菌、无公害蔬菜、双江剁辣椒、白溪水豆腐、紫鹊界贡米、永丰辣酱、花门豆豉、青树淮山、五色糙米、新化黄精等代表性农产品的互联网品牌塑造,形成互联网农产品预定预销新模式,通过农村电商平台有效减少中间环节,避免盲目生产,降低市场风险,增长农民获利空间。借助“互联网+”使娄底极为丰富的农产品资源真正实现产业化。

 

专栏6  智慧城市管理与电子政务提升工程

实施电子政务网络提升工程:延伸与扩展电子政务内外网网络覆盖范围,纵向向上连接省级和国家级政务内外网,向下连接县市区、乡镇、街道办事处和社区,横向连接市直各政务部门;提升网络主干传输速率到1000Mbps,终端接入速率到100Mbps;将电子政务内外网与“云上娄底”政务云平台对接;依托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全市各行政事业单位互联网统一出口;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外网安全保障体系,达到《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的第三级。

推进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入云工程:规定政务系统各部门信息化经费仅限于更新应用终端和网络接入设备,促使现有政务部门的业务信息系统和各类数据库资源逐步向政务云迁移,实施新建业务信息系统和数据库部署云端化,大幅降低各部门信息系统运维负荷。

开展视频大数据分析应用示范:基于业务应用云集群,利用娄底地理空间信息库,以“天网工程”的海量视频数据为基础,不断接入社会各层面视频数据,包括社区、重要水利设施、森林防火、数字农牧业基地等监控视频,建设视频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实现海量视频数据的高效检索以及基于实际业务需求的深度应用,开展非结构化数据的结构化信息提取,以及视频图像大数据分析实践。探索视频图像大数据的应用模型,提升视频图像应用水平,为公安、交通、城管、国土、规划、农林水牧业、环保、医疗等部门和行业提供视频应用支撑。

推进智慧政务协同办公系统与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基于政务云,依托基础数据库,升级OA办公系统,打造智慧政务协同办公系统,推进报警服务、综治信息、行政效能电子监察、“12345”政府公共服务热线等平台对接,整合与完善电子政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梳理跨职能部门间的业务流程和相互需求,统一接口标准,强化数字证书、电子身份认证、等级保护等信息安全保障,逐步整合完善建成政务外网协同办公系统,形成全市统一的非涉密信息传输管理平台,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业务横向联动,为决策指挥、办公管理、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等各类政务应用提供支撑。

完善政务服务网上大厅建设: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行政服务中心现有的审批运行模式,集中全系列政务审批业务,加强行政审批服务系统与业务单位系统的信息交换与共享,打造高效的网上行政服务大厅。大厅作为公众、企业等访问各种行政服务信息资源和应用的统一入口,供政务公开、行政管理和服务相关咨询、网上申报、审批进度和审批结果展示和查询、投诉建议等服务,重点加强行政审批办理子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行政审批电子监察与三级联动便民服务系统建设,优化新政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打造“一站式”政务服务,改善政府对公民和企业的服务质量,树立服务型政府为民办事的形象,实现行政服务透明公开。以整体提升人力资源服务智能化水平为目标,整合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社保缴费等人才和就业服务内容,提供面向法人的在线自助经办应用。

推进智慧档案馆建设:建设与完善智慧档案馆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党务、政务、行业、企业等领域的公文、文档、数据等资源的实时在线存储、自动归集、智能整合、共享分析、充分挖掘、高效利用。

有机整合垂直管理系统,服务地方:建设完善“湖南省联网城镇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工程娄底县(市)部分的工作,完成各市区房屋登记和交易数据在市级的集中,最终与全省构成“一网一中心一平台”的格局。推动完善“地楼房”基础数据管理和动态监管机制,推进个人住房信息、物业管理、房屋修缮及安全使用等系统建设。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和基础设施工程项目中的应用,鼓励社会投资的建筑工程项目应用BIM技术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

推进不动产登记数据整合建库工程,按照国家统一的数据库标准和数据整合建库技术规范,对市域内土地、房屋、林地等登记数据进行规范化管理,以宗地为基础建立关联关系,建设涵盖不动产空间信息、登记簿证信息、登记业务信息在内的不动产登记数据库。

大力推进“智慧食药监”工程建设,统筹规划,兼顾个性化需求,依照全省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数据接口标准,确保权限范围内的全系统数据共享和信息互通,构建一个数据中心、三大体系、一个综合信息平台、六大应用子平台,将食药监信息系统及数据中心资源等纳入食品安全云建设。深化食品信息全程追溯功能,围绕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重点环节,实施粮食及制品、畜肉及制品、禽类、蔬菜、乳品、食用油、水产品、酒类等8大类食品信息全程感知和溯源。推进对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企业的跨部门协同监管。

建设工商税务质监三证合一信息系统,按照统一部署,制订建设方案,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工商营业执照、质检部门核发的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部门核发的税务登记证“三证三号”集中为“一张证书,一个号码”,全面实现“一证一号”,继续简化企业登记和注销流程。

建立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以企业进入市场的注册登记事项为基础,以政府职能部门日常监管和司法(仲裁)机关执法而发生(掌握)的企业信用信息为重点,以企业自愿申报的信用信息为补充,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构成覆盖全部企业的信用管理网络体系,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调控和监督经济运行提供依据,为社会各界查询利用企业信用信息提供服务。

开展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领域大数据分析应用示范:利用法人单位、宏观经济、信用等基础数据库,“三实”信息、企业证照等专项数据库资源,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加强跨部门数据关联比对分析等加工服务,充分挖掘数据价值,提高宏观经济分析的及时性、针对性、实用性和前瞻性,把握全市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和发展趋势。

大力推进智慧警务工程:建设警务云服务平台,基于云架构,改造现有警综、警用地理信息等平台,建设与完善可视化指挥调度系统、移动警务通系统、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治安高清卡口系统,实现数据信息的集成与共享,为各项公安业务提供统一的基础服务,推进网上便民服务,逐步实现公安行政管理业务网上办理。

通过警务应用云,对接政务云,与其它应用云协同,促进不同警种、不同部门、不同社会组织、不同领域之间数据信息的集成与共享,通过大数据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提高公安在应对突发事件、反恐等方面决策的精准性,实现警务信息“强度整合、高度共享、深度应用”。

大力推进智慧城管工程:构建数字城管模式工作流程,将“数字城管”系统纳入“天网工程”建设范畴,共同建设可视化监控平台、共享电子地图和相关数据。

整合数字城管、智能交通、三防指挥、应急指挥、110治安监控、交通监管、环保监测等视频监控信息,实现城市运行状态自动感知及综合体征分析,构建城市管理及应急响应体系。

整合公共设施、公共安全、执法管理、环境卫生等服务功能,构建智慧城管网格化管理应用系统,形成城市的人、地、物、事和组织的智能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实现网格化管理应用系统与户籍信息管理系统、联网城镇个人住房信息系统、法人单位管理信息系统的协同工作,保障“三实”数据的时效性。通过数据共享、分析应用、协同决策,提供社会治理智能化服务。

推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管理智能化,建设“娄底市地下综合管线信息系统”,提升管网(如水、电、油、气、光缆等)利用效率和资源利用水平,拓展新的服务模式,保障城市运行安全、平稳、有序。

完善城市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布局,实现对大气、水、噪声、辐射、土壤、生态等环境要素监测监控全覆盖,水域水质和环境质量智能监控数据准确率达90%以上。加强环境污染源管理,重大危险源在线监管率达100%,实现危险废物产生、运输、处置、监管等全过程信息化。

建设安全生产监管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安全生产监管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实现对全市煤矿、危化、烟花爆竹等重大危险源的数据、视频监控,应急救援指挥;同时实现煤矿、监控数据向省市传输和储存。

加快智慧环保监控工程建设:在钢铁、水泥、化工、锑品冶炼等行业和企业所在区域,加快建立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监测系统、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信息管理体系,以及饮用水源地信息监测系统。

 

专栏7  智慧化惠民服务应用体系建设工程

智慧教育:加快建设智慧教育云,部署教育基础数据库,建立各阶段适龄入学人口基础数据库、学生基础数据库和终身电子学籍档案库,提供装载教育信息系统的基础平台,建设数字化学习服务体系,构建覆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网络资源综合服务平台、基础信息教育平台智能管理系统。以“三通两平台”为核心,融合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培训资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鼓励教育模式创新。建设城乡同步课堂、信息技术整合课堂、名师网络展示课堂、名师课堂自动录直播与点播系统、名校网络开放课堂、互联网课外学习与辅导系统。

智慧文化:基于教育云,部署公益性综合文化传播与信息共享平台,推进数字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艺术馆、科技馆、文化馆、农家书屋建设。汇聚与整合文化活动、文化展示、文化演出、文化培训、场馆导览、图书阅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公共文化资源,为公众提供不受时空限制的一站式服务。采用云存储、CVS技术、流媒体技术在移动互联网终端上通过APP打造立体的、多媒体的娄底文化产业推广平台。以娄底书法文化展示与推广为契机,逐步扩展到娄底其它特色文化项目。鼓励企业开发推广各类满足公众需求的数字内容产品和服务,培育互联网文化服务领域龙头企业。

智慧医疗:加快建设智慧医疗云,部署医疗基础数据库,提供装载卫生医疗信息系统(如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业务应用系统)的基础平台,推进业务信息系统和业务数据库(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等数据库)入云工程,实现医院信息系统(HIS)、电子病历、实验室(检验科)信息系统(LIS)、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等主要信息系统之间主要业务信息的共享与交换。建立支撑人口全覆盖、生命全过程、工作全天候的医疗健康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居民数字化健康档案覆盖率100%,医疗医学影像、症状、用药等诊疗信息的跨院共享利用。推动省市医保、省内异地医保、区县医保和自费就诊等人群的智能结算。探索建立药品网售电子交易平台,提供线下处方和线上购药。以高血压、心血管等慢病防治医疗服务平台为示范,打造一批具有O2O特点的健康咨询服务与移动医疗机构,进而促进各级医疗机构信息互通互联,建设移动就医平台,实现预约挂号、双向转诊、分级诊疗、远程会诊等便民医疗信息服务功能。

智慧交通:加快建设智能交通云,部署交通基础数据库,提供装载交通信息系统的平台。充分利用GPS、北斗等全球卫星导航技术和GIS技术,开发出租、公路客运、危险品运输、超载超限车辆的监控和应急处理指挥系统,提高安全监管能力。

建立公众综合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将实时路况、道路施工、气象、交通控制、客运线路/班次/换乘等信息通过呼叫中心、互联网、图文电视、调频广播、手机短信、可变情报板、公共区域大屏幕等各种媒介和渠道提供给广大出行者。

完成交通领域各行业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换,提高交通信息资源对综合交通组织、运行、管理、服务的支撑作用,建立基于多种运输方式应急联动和预案的综合交通应急指挥体系,形成“数据采集+综合调度+民众感知”的立体、互动的公共交通管理体系,实现道路交通精细化管理。

建设公共停车信息平台,采集实时停车泊位信息,发布停车诱导动态信息,推进停车收费电子化和监管智能化。扩大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ETC)覆盖面。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交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交通信息全程服务应用示范。建设与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信息服务系统,推进公交客流实时信息采集、智能集群调度和公交电子站牌建设。

智慧旅游:依托地理空间框架,加快建设智慧旅游云,建立娄底旅游指南、投诉及评价的大数据分析平台,结合交通大数据,对旅游城市、重点景区游客流量进行分析、监控、预警和及时分流疏导,实现绿色、科学旅游。建设位置服务终端、智能导游、安全监控与应急搜救、旅游应用管理等系统,深度全面地感知、获取旅游产业、旅游链路相关的数据信息,建成涵盖各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的智慧化旅游系统。推进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为游客提供旅游线路规划和交通、住宿、门票预订购买等一站式服务。推进景区智能化建设,提供电子门票、自助导览、自助讲解等服务。

智慧社区:建设城乡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化平台,部署于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云,实现社区事务管理、台帐管理、一站式受理、便民服务查询、经济信息服务等功能,促进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人、屋、企”关联动态管理。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利用三网融合优势,通过家庭智能终端,在智能家居、社区医疗、物业管理、家政护理、社区养老等诸多领域,为用户提供智能化、信息化、快捷化的生活空间。实现物业管理、社区公共服务、养老服务和家居的智能化,提供一个安全、高效、便捷、舒适、温馨、使城市居民充满幸福感的居住环境。

智慧养老:发展智能化养老机构,推进社区养老信息化建设,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紧急援助、医疗保健、心理慰藉等服务。推进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远程健康监护、居家安防等应用。

智慧气象:建设个性化、互动式的“我的气象台”,紧贴公众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为老人、儿童、疾病易感人群等特定群体提供精细化的气象服务和生活引导产品。拓展气象信息发布渠道,使公众享受触手可及的气象服务。

一卡通:建设涵盖居民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个人信息的统一资源数据库;逐步推进社会保障卡、居民健康卡、诊疗卡、公交卡、校园卡等等应用的集成,推进一卡多用,实现公共管理服务“一卡通”。加快“一卡通”应用系统建设,制定“一卡通”系统后台数据库的接口标准,建立数据交换机制,实现结算平台的互通。建立“一卡通”服务中心,实现卡片的申领、发放、维护等服务,完善“一卡通”服务体系。

智慧广电:积极推进广电融合媒体制播云平台、服务云平台和大数据系统建设;加快“无限娄底”客户端新媒体建设,完善新闻资讯、政府公共信息、生活信息服务、互动娱乐社交、移动互联网O2O电商平台的建设,将“无限娄底”移动客户端打造成娄底综合信息发布平台。

 

专栏8  信息系统安全防控工程

重点行业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防护:加强钢铁、有色冶金、化工、交通运输等重点行业以及水、电、油、气、光缆等城市运行生命线的系统安全防护,建立健全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保障标准体系,组建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产业子联盟,并协调省级联盟工作。建立重点行业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例行检查制度和安全测评服务体系,保障工业生产和城市运行安全。

推进信息安全提升工程:依托“云上娄底”建设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基础平台,构建城域网安全综合监测预警和应急指挥体系,完善网络安全应急处置技术支撑,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建立信息系统容灾体系,提高安全水平和保障能力。推动城市级数字证书认证中心建设,为企业、个人提供安全可靠的身份认证。积极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等级保护。研究出台信息保护政策和措施。

加强互联网内容安全管理:加强重点新闻网站、综合商业网站的监管,形成健康有序的网络传播秩序。加强互联网基础数据管理,加大对数据资源的安全保护,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准入管理和新业务安全评估,初步形成与新技术、新业务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内容安全监管机制。构建互联网安全监察支持系统,加强网络监测技术手段建设,提升对互联网信息的资源整合、舆情分析和综合研判能力,严厉打击虚假信息发布、网络欺诈等各类网络犯罪,不断提升对网络失泄密的发现和查处能力。

 

打印本页 我要纠错 返回顶部 关闭本页